】问: 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议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丁一汇:我觉得现在有四个问题是有争议的,需要解决的,但争议并不意味着去否定IPCC的结论。
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从41%提高到57.1%,提高16.1个百分点。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首个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
我国对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严格把关。周生贤指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妥善处置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新机制得以建立,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环境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的城市比例从69.4%提高到95.6%,提高26.2个百分点,十一五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在生态保护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541个,占国土面积的14.7%。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早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早半年实现。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
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通过攻关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25亿元。中国将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度。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如下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
——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气候公约》和《议定书》的补充和辅助。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实施促进核电发展的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政策。
迄今已实施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取得积极进展。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完善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依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尽可能少排放,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年)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六、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中国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中国认为,《气候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不应单纯依靠市场,关键在于发达国家政府应努力减少和消除技术转让障碍,采取引导和激励政策与措施,在推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挥作用。
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到201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年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二氧化碳。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多种形式加入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个扩大到20个,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并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2006年国家利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节能重点项目111个,形成101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根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数据,1904—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约占世界同期的8%,人均累计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到2010年,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
2007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截至2007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4829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2006年、2007年两年平均新增装机2600万千瓦,年均增长12%。
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责任,率先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
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行政执法。通过创建节约型政府机构等行动,发挥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节能导向作用。——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循环经济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到2008年7月20日,中国在联合国已经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达到244个,这些项目预期的年减排量为1.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实行节能发电调度的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力度,出台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等资金管理办法。
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和回转窑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通过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本文由风度翩翩网发布,不代表风度翩翩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k3rkp.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24631/2110.html